设计管理标准化
1. 常见问题
1.1 设计计划
设计进度计划与营销、设计、工程、成本等部门搭接不畅、统一协调难、责任无法追溯;
各专业互相提资及叠图审核机制未细化,各阶段出图时间及进度未通盘考虑。
1.2 设计资源
设计资源体系规划滞后,合作单位偏少,无法形成积极竞争的格局;
对设计院的管理偏弱,设计合同有效约定内容少,对设计院压力传导不足;
设计任务书粗略,不能将产品需求并准确传达至设计单位。
1.3 设计过程管理
实现有效设计过程管控所需的人员配置不到位,无法从管理上、技术上对设计单位实现足够的过程控制;
未形成有效的设计审图要点体系,审图依赖个人,缺乏沉淀,没有工具支撑;
设计资料档案管理体系不清,资料查阅困难,严重影响管理效率;
对设计单位设计过程缺乏有效的关键点控制体系,不能同步介入和保证设计质量及设计意图;
不能将以往的经验教训固化为标准化的做法,影响产品质量和产品成本。
2. 钧涵方法
2.1 产品模型
从甲方管理的五个层面,循序渐进的改善设计管理:
1)统筹安排目标和计划
规范公司对设计工作的组织和管理;
根据公司战略和项目特点,选择合适的设计资源,制定管理策略;
根据公司设计师和设计院人员配备状况,合理划分子项任务、分配责任人、明确计划;
细化设计各专业配合计划,保证出图进度节点,满足施工现场要求。
2)详细界定设计要求
把“公司对设计成果对要求”变成设计院设计工作的准则;
把前期谈判的技术和商务条款,变成设计合同的具体条款;
结合项目具体情况,细化设计任务书、准确表达需求,细化成果质量标准,向设计院传递压力。
3)设计过程沟通和控制
设置阶段性成果控制点,明确过程文件的提交时间以及内容要求;
规范甲乙双方的过程管理机制,建立与设计院的沟通及评审机制,保证甲乙双方设计人员对技术措施、设计概念的一致;
通过设计过程控制,保证设计过程不偏离甲方的需求框架。
4)设计成果评审机制
总结类似项目的经验教训,检测和控制设计院设计成果质量;
建立各阶段各专业审图要点、构建合理的设计成果评审机制对设计成果进行有效把关,保证交付并应用至施工的最终成果符合甲方需求。
5)重点部位做法标准化
总结产品开发经验,针对品质和成本目标,制定合理的产品配置标准;
以产品配置标准为基础,以客户需求为导向,规划需公司重点关注的标准做法清单;
以满足设计业务开展为目标,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原则,制定重点部位标准做法;
建立机制,保证标准化做法在项目上落实,保证标准做法的逐步完善。
2.2 适用范围
适用于有过数年开发经验,关注设计管理精细化的企业;
特别是有专职的设计分管领导,设计部门人员10-20人,希望通过规范设计管理,提升方案质量,实现设计阶段成本控制,提高图纸质量。
2.3 产品价值
从“管理流程视角”转变为“应用场景视角”,聚焦设计管理过程各场景下的协作机制和操作流程设计;
以“角色”为中心,与项目设计计划相结合,明确设计过程每个人需履行责任和工作方法;
详细设计各环节的操作标准,使具体工作有章可循,有工具可以应用,有经验教训可以借鉴。
2.4 产品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