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本策划与成本管理标准化
1. 常见问题
1.1 设计阶段成本管理职能弱化,且缺乏历史数据的积累和对比,成本在设计阶段不能从成本角度提出设计要求及方案优化意见。
1.2 施工图完成后不能及时完成目标成本的编制,且目标成本与结算成本差异较大。
1.3 成本部门的主要工作集中于签证与结算,而由于施工过程相关资料不规范,不齐全,导致结算周期较长等。
2. 钧涵方法
2.1 产品模型
2.2 产品范围:
成本管控体系设计:对成本管理现状进行诊断,根据企业的产品类型、业务能力,建立适应企业发展需要,具有可操作性成本管理体系。包括成本组织体系,成本权责体系,各岗位职责等。
拓展、定位阶段成本管理:包括拓展与定位阶段成本测算模板及具体操作指引。
设计阶段成本管理:包括方案阶段成本测算、施工图阶段成本测算、限额设计、设计方案成本优化四部分内容。
责任成本分解:包括目标成本测算与确定,合约规划,责任成本分解与落实。
成本动态跟踪与管理:包括预算与清单审核,甲控材料核价,设计变更管理,工程签证管理,成本动态跟踪,无效成本管理,成本信息管理。
结算与后评估:包括工程结算,成本后评估两部分内容。
2.3 产品价值:
成本合理控制:从项目拓展、定位、方案设计到施工图设计,分阶段进行成本测算并提出限额指标,实现目标成本逐步细化,控制标准逐步明确,确保项目经营目标的实现。
成本有效监控:通过目标成本为基础的合约规划手段,实现动态成本的跟踪管理,及时掌握和分析动态成本变化情况,有利于采取针对性有效措施,确保目标成本的落实和项目目标收益的实现。
落实责任成本:通过责任成本的分解和成本考核指标的建立,结合有效的绩效管理和激励手段,促进企业全成本管理体系的建设和实施。
成本数据积累:以结算为支撑,建立成本信息库,以成本后评估为改进手段,构建目标成本为导向的全成本管理体系,为后续项目的成本管控积累经验和数据支持。
2.4 产品内容: